?? 吉安民间舞蹈是群众主要的娱乐形式之一,如同灯彩一样,也是不受场所影响可以随时随地开展的一种艺术活动形式。广泛流传在各地城乡,多在节日期间的村镇广场演出。模拟、夸张、热烈是它的最大特点。很受群众欢迎。最具有艺术魅力的首推“盾牌舞”,其次是以狮为主体的各种舞,如“单狮舞”、“双狮舞”、“狮子抢绣球”、“狮猴舞”和面具舞“斗牛狮”。此外还有戏曲分化出来的戏曲舞蹈《摇彩》、《补背褡》、《花姑出关》等。
盾牌舞。属群舞。流传于永新、井冈山、安福、吉水等县市,以永新县泮中乡最盛。也有叫“藤牌摆”的。1850年前后从广西传入。它是全部表演者为英武男性、充满激越热烈情绪而充分显示阳刚之美的舞蹈。元宵佳节,广场表演。由8名左手持盾、右手握带有响环的短刀武士,通过四角阵、一字长蛇阵、八字阵、黄蜂阵、双蛇出洞阵、龙门阵、荷包阵、对叉相对阵几个阵式,表现两军对垒破阵,互相攻守,短兵相接的战斗情景。分舞牌和对打两部分。舞牌有跳牌、扯牌、嚎牌、腰牌、滚牌、躲牌、花牌等项目,丰富多彩。表演时并以表演者催气力刚的“嗬”声作烘托。锣鼓唢呐伴奏,所用主要曲牌有《锣腔》、《长音加花》、《七块柴》等。
各种狮舞均在春节至元宵期间在乡镇舞台或场坪中表演,主要表现狮子各种生活情态。表演动作较自由,不受音乐节奏限制,伴奏只起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。
单狮舞。流传于永新县南乡一带。宋代从广东省大埔县传入。表演者身披风黄麻作毛缀在黄布上而成的狮被,头顶纸壳麻片制作彩绘而成的狮头,在场地或舞台上的一块方桌上表演。给人印象灵活、生动。
双狮舞。流行在永新县南乡一带。2名表演者各举狮头,披狮被,围一彩球表演。气氛热烈欢快。
双狮舞绣球。流行于永丰县龙冈、潭头、沙溪一带。5人参加表演,2人各举狮头,披狮被,1人执绣球,共举牌坊立于场地中央。球手以个变万化的彩球调戏2狮。2狮围牌坊追绣球。
狮猴舞。流行在井冈山市拿山乡一带。2人参加表演,一举狮头并披狮被,一披被扮猴。即兴表演二者相遇狭路时的各种情态。
斗牛狮。是哑剧形式的面具舞。属于傩舞一类。流传在遂川县五斗江乡,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。根据《西游纪》中孙悟空、沙和尚智擒牛魔王的故事编排而成。9人参加表演,3人分别扮孙悟空、沙和尚、土地神,3人扮3只小猴,3人合扮青牛精,一为头,一为腰,一为尾。表演时青牛模仿牛的各种动作,孙悟空等则先对牛精堵、截、追打,后喂草、挠痒、喂水、梳毛。此舞除面具外,以舞蹈与武术浑然一体和诙谐幽默是其主要特点。
1984年,根据中央和省“民间舞蹈集成”采集整理的有关精神,当时成立了吉安“民间舞蹈”采集整理领导机构,开展工作,除各县市文化馆发动力量,投入普查采集外,市里并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各地采访、调查、记录,对各县市所编资料本进行比较筛选,从中选出苏区舞蹈9个,其他舞蹈24个(包括盾牌舞1个、龙舞5个、狮舞2个、马灯舞2个、蚌壳舞1个、茶灯舞5个、其他灯彩5个、戏曲舞蹈4个、宗教祭祀舞4个),共33个最具代表性的舞蹈。历时5年,于1989年整理编辑成了《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吉安地区分卷》一书,这是吉安民间文艺遗产采集整理的成果之一。定稿后,经省验收通过。所遗憾的是它未能正式出版。后来,此书中共有13个舞蹈被选入《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西省卷》于2001年12月由上海学林出版社正式出版。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