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角班
新中国成立前,农村极少请大型专业戏班演出,但人们照常可以看到戏曲演出,特别在年节期间,演出者便是活跃在乡间的民间小戏班“三角班”。 三角班是一种民间小戏班,它是由小生、小旦、小丑3个角色组成的戏班,故名“三角班”。这样的戏班人数不多,场面不大,连乐队在内不超过10人,有“七紧八宽九轻松”之说;设备简单,服装道具不满一箩担.人们称之为“一套锣鼓两把琴,草帽折扇加短裙”。艺人们就靠这点“家当”,活跃在各地的戏台和晒场上。<
三角班发源于抚州地区的宜黄县,迄今有200多年历史,后传入永丰县。经发展后,又流传到吉水螺田、白沙一带。清朝光绪年间,白水人邓庆周在吉水县的上南坑等一二十个地方广为传艺,授徒300余人。众艺徒出师后又都各自组班,到处演唱。从此,三角班遍布全县,盛极一时。同时还逐渐向吉安、安福、泰和、遂川、峡江、新干等地流传。
三角班的唱腔大都朴实明快,轻松活泼。唱词通俗易懂,有浓郁的地方特色。三角班的剧目非常丰富,有《毛朋记》、《蔡鸣凤》、《秧麦》、《补背褡》等大小剧目120多个。这些剧目大多数内容朴实、健康,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,为群众所喜闻乐见。但也有些剧目内容比较低下、庸俗,在社会上多有非议,“不能登大雅之堂”。
解放后.“三角班”获得了新生。1950年,宣传文化部门即派出专人,将一些多年返居田园的三角班艺人召拢回来,同时,还大力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,组建了“吉安专区采茶剧团”。在“百花齐放,推陈出新”的方针指引下,挖掘、整理创作了一批优秀剧目,又提高了表演水平,三角班发展成了行当俱全的大班——吉安采茶戏。